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9 23:09:42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本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园中美景。之前孩子们接触过的课文,多半分为三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游览顺序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当我提出“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时,孩子们大多回答的是空间顺序。于是,我便向孩子们讲解空间顺序与游览顺序有哪些区别:游览顺序和空间方位顺序都是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参观、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地点转换顺序。

它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习作——《曹禺公园一日游》,同学们就是由曹禺公园的大门开始,一个一个地变换景点,对曹禺公园进行游览。而空间方位顺序是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按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比如我们同样以曹禺公园为背景,不变换地点,单单只写曹禺公园的那座八角宝塔,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描写它。另外,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对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3

由于孩子基本上没有去过大草原,所以在上课开始时,我便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 ……此处隐藏10940个字……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平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习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颐和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