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实验工作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实验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实验工作报告1实验题目: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实验工作报告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 ……此处隐藏6946个字……3.1%
学校Ⅱ
17.9%
26.6%
55.5%
学校Ⅲ
14%
24.5%
60.5%
表格显示:学生独立做实验、合作做实验的的比例较小,观看演示实验或者观看视频比例较大,也就是说,学生实际能参与动手实验的比例的机会偏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展。部分学生实验基础较差,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有时除了上课,学校没有再安排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只能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校仪器或药品有限,也不具备学生分组或独立实验的机会。
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仪器、药品不全:学校经费不足或者不愿意花钱购买仪器或药品;或者学生基础差,做实验时不守纪律,破坏仪器,不按实验要求浪费药品等,导致学校需要补充的仪器、药品增多,压力很大。较多学生做实验时,学生好奇心较强,实验室比较嘈杂,存在安全问题,学校为了保证安全,可能会减少学生实验的次数。学校对仪器、药品的补充压力减少,可能只是准备必要的应付检查。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淡化实验的比重。
学校实验室资源短缺,教师无法准备实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不聘请专职的实员,一般的实验室管理员学历较低,可能只会打扫卫生等,并不会真正的管理实验室,不会准备实验,教师工作比较繁忙,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等等,没有时间准没实验,管理员又不具备准备实验的能力,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2.教师对待实验的态度:学校安排的实验课较少,教师除了理论教学外,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做实验;教师受某些因素的影响,重教学而轻实验,即使学校实验室子资源充足,教师也只是准备演示实验,有的教师不提前做预备实验,实验时出现“奇怪的”现象,无法解释,造成学生的疑惑,有可能对教师产生质疑。
化学药品有些有毒性,教师考虑安全或其他问题,会会较多的采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引导学生学习,能不做的实验坚决不做,认为播放视频,及安全,实验现象或结果又清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而且有些教师只做验证性实验,从来不做创新性实验。
3.学生:学生实验基础不牢固,不遵守实验室安全与纪律,实验前不预习等的不良习惯都造成了实验的矛盾。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评价的单一化: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过多的参考纸笔评价的结果---分数,迫切需要改变评价机制。
七、关于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学校
1.加强实验室建设:要解决高中化学实验现状,首先学校、学校的领导阶层要改变观念: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动手,尽管花花费较多的时间,学校应该安排时间;对学生做实验需要消耗较多的药品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经费,给予支持,虽然分组实验需要的药品较多,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会,学校都应该支持。学校已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
2.加强教师培训:从各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教师的的实验意识,比如,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实验教学,或者到较好的学校交流学习等。
3.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比赛:可以利用元旦等节日,鼓励教师表演实验节目,并对做的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增强教师的实验积极性。
教师
1.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务实理论知识后,就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精神。除了完成教材山峰的实验,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化学魔术。比如,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原理设计白纸写红字的实验。学生自己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又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当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会存在问题,但教师应该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思考后,如果还存在问题,教师才能给予提示。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提升的很快。
2.用典例,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如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实验中存在的杂志气体,怎样出去杂志气体,收集氯气,处理尾气等细碎的知识后,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大装置:制气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气字体的制法有了大致的装置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比如总结实验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细节:为什么要在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反应的固体堵住试管口,造成的危险);收集氧气的导管处有气泡均匀,冒出时,收集的其他比较纯;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灭酒精灯等。教师利用典型的实验,仔细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或实验装置,学生会逐步掌握实验思维,实验能力会不断提高。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些实验学生不方便做,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但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观察实验,而不是看热闹。这样老师可以在做实验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如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前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实验时的现象有哪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注意力比较集中,这样演示实验的效果也会比较好,比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全面的说出了反应的现象:那很快熔化成小球,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了淡黄色的固体。达到了演示实验的目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
演示的时候要注意注意学生的参与性,介绍操作的步骤,还有注意实验的安全性,规范操作。实验出现的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组织好课堂。学习在极大的兴趣中自然学习效率会提高。
4.利用化学故事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小故事或来增加趣味性,这种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介绍化学史,化学家的有趣故事,生活中上的化学等,都是学生乐意听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讲解物体的燃烧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中世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物体之所以会燃烧是因为一种要素在起作用,这就是有名的燃素说。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下,长期流传的燃素说终于被击破。一种古老的观念可以影响几代人,真理被人们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将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氧气在物体燃烧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要坚信真理。又例如在讲解手性药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欧美国家医药史上的沉痛案例来进行讲解。在上个世纪6年代,人们为了缓解孕妇的晨吐问题而发明了沙利度胺,这种药物虽然效果有效,但是却有副作用,而手性药物的出现却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讲这个故事学生就会对手性药物的神奇作用有兴趣,从而最终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老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实验教学和教材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